学而不思则惘,思而不学则殆
我读论语的时候还很小,现在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,只有这一句一直记得。实际上,我觉得论语中有很多观点都过时了。如果我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说,肯定会有人说我不尊重传统。但一本来说,如果一本书中能有一到两个观点能让我印象深刻,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很好的书了。脱离了专业领域,大多数书都没太多读的价值。
这样的说法可能会让人觉得极端。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,不妨回想一下,自己从以前读过的书中,究竟获得了什么?我遇到的喜欢思考的人,大多都很有自己的想法,而且他们的想法往往和世俗的看法并不相同。他们也知道这也许不是好事,不会轻易表露,除非你和他成为了好朋友。比如,我就只会在这里发发牢骚,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一个网站是不会有人看的。
喜欢思考的人的观点往往会让你感到有一些些吃惊,但是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,又会发现它很有说服力。因为这些观点不是凭空产生,也不是由他人灌输,而是经验教训的产物。他说出这些观点,如同穿过迷雾重重的森林之后,把走过的路指给你看。哪怕你不认同他,也会高看两眼。这样的人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尊敬。国人一般会说,这样的人「有智慧」。
引言里的这句话就是一个例子。这句话看上去平平无奇,但是你稍微想一下,就会发现,作者能说出这句话,说明他既经历过学习了但是不得甚解的时候,也经历过思考却千头万绪的时刻。作者经历了这两种苦恼,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。这样的观点,是可以让人少走弯路的,所以我对它很敬佩。这种观点是非常难得的,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不会有很多,所以我说一本书能有一两句让我有这种感觉观点,那就是值得的了。
我也常常陷入这两种苦恼之中。当我希望获得某种技能,会先挑选相关的书籍,里面会有一些理论。读完之后,我一般会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。但是,一旦上手实践又是错漏百出。对我来说,这就是「学而不思则惘」了。
在实践的过程中,我会开始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思考。这时候,我一般会重新翻一遍之前阅读的书籍。常常发生的事情是,我会发现自己通过教训收获的东西,其实书中早就写了,只是自己当初体会不深,于是没能理解。这时候,我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。如果我没有去看书、去学习的话,想必进展一定会非常缓慢。如果之前的书没有给我这种感觉,说明它还不够深入,我会换一本讲得深一些的。
学习、实践和思考的循环,是我认为的,掌握和提高某种技能的最佳方法。至少这是我所能找到的最佳方法。我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的。而学习能力是掌握其它能力的基石。我也经历过这两种苦恼,因而十分赞同这句话。在数千年之后,我通过自己的实践认同了和古人提出的结论,这让我不禁不觉得虽然人类所出的环境一直在不停地变化,人类的智慧也一直在传承,但是人类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。
这里要专门说一下「思而不学」。论语中说,这会「疲惫而无所得」,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温和的说法。从我的经验来看,思而不学常常会导致错误。人真的很容易被表象蒙蔽,真理常常是反直觉的,然而一点掌握又会觉得合理。而且,人真的很擅长欺骗自己,表现之一就是把情感的驱使当作理性思考的产物,哪怕这些所谓的「思考」不过是空中楼阁。学而不思最多只会碌碌无为,成为于社会无益的书呆子;而思而不学却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,比学而不思要危险得多。
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,我好像在自吹自擂说自己也是个善于思考的人。一般来说,我喜欢让自己显得尽量谦虚,这会让我觉得安心。但是,在这里我想说:是的,我就是这么认为。我认为善于思考者,必须自信。
我为什么会突然讲这些呢?是因为这些天闲着无聊在读「芒格之道」。我觉得芒格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。他很多时候讲话很圆滑,然而也会说一些非常严厉的话。这到底是他年纪大了导致冥顽不灵,还是因为他是对的,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。但是,观点的好处在于,你可以加以辨别,如果是好的才去吸收它。而能提出观点的人少得令人惊讶。我很幸运,现在的同事大多有这种能力,我们的公司文化要求开发如此。在很久以前我任职的公司里,我算是很有想法的人。而在现在的公司里,我的想法不值一提。
记得以前语文课有一个章节,学的是「过秦论」,里面有几篇文言文从几个观点讨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。当时的语文老师让我们分组写一篇古文,他挑选然后点评。我那个小组是我执笔的。一个班级最后交上去的应该有10多篇,从中挑选出三到四篇。我写的那篇也在里面。
我被选上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文笔什么的,我一向不擅长古文。我还记得,那篇文章我基本上是用批判的口吻,对其中两篇做了驳斥,然后肯定了第三篇。哪怕是对于还是高中生的我,这些文章借古喻今的成分也过于明显了。老师给出的评语是:破立有据。
我发现有些人就是比较敏感,不容易相信世俗的观点。但是这种性格也很危险,因为一旦倨傲就会成为杠精,在哪里都不受欢迎。如果本人水平不堪,那更是灾难。
我常常觉得自己容易受他人观点影响,容易被骗。和我相处时间较久的人则一般觉得我有自己的想法,但是过于顽固。我一般倾向与别人说的是对的,如果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那更是如此。只是回想起来,我自以为是的发言和观点着实不少。如果有人问我为啥要留下这些文字,我只能说:为了让自己变聪明,让自己可以「不惑」。活了这么多年,我一直在试着了解自己。
最后,让我用我在《芒格之道》里看到的格言做结尾:
我们总是老得太快,聪明得太迟。
这是一句很好的格言。但是如果你把它当鸡汤咽下去,那就一文不值。对我来说,重要的不是光阴易逝,而是智慧难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