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人喜欢音乐女人。音乐女人作品很容易在国内获得好评。这本没什么事。如果我连这种事情都要批判一番,那可实在是太自恋、太多管闲事了。

优秀的作品从来不缺拥趸。人们总是会忍不住玩梗,然后相互共振,每个人都很开心,从来不知道这种行为宛如当众拉屎。但是,这不应该迁怒于这些作品的粉丝。我相信会这么做的是少部分人,而这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错误,毕竟现在的人,包括我自己,连少说两句脏话都做不到。

然而,当某大红音乐女人作品——不妨让我直接点名, 在这里藏着掖着没有意义——《mujika》出现之后,我意识到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。因为这一部作品的原作烂掉了,但是人们还是在当众拉屎。这是在干什么?这样做的人到底还是作品的粉丝吗?他们究竟在为什么狂欢?

于是,我在社区一窥一二,随机发现人们除了玩梗之外,也进行各种二创,或者讨论人物。然而,原作的人物刻画约等于没有,在这种情况下,讨论的这些人物,难道不是一种全体性幻觉吗?这是已经在有一个群众基础的情况下,所有人通过活跃的社区进行的群体性创造,而且和原本的作品究竟还有多少关系呢?

问题在于,为什么是音乐女人呢?音乐女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?世界上的烂作这么多,为什么偏偏是音乐女人的粉丝们无视了原作,在一起进行大型行为艺术?

老实说,这种事情在我看来和追星者没有本质区别。偶像们从来不是完美的,一点点的理性就可以发现这只是一种商业行为,商业把偶像包装成一个值得崇敬的对象。

古代的皇帝们通过奇装异服,繁琐的仪式让人们心生敬畏。现在的经纪公司把偶像们塑造成让人喜欢的样子。

现在,商业公司也发现音乐女人的好处。音乐女人让偶像厨们通过脑补,喜欢上自己臆想的形象,甚至喜欢上企划对应的真人——明明这和动画里的那个人物一点关系都没有!活生生的人和作品里的人物怎么可能会有关系?有人会因为电影里的人物很好就喜欢上背后的演员吗?演员被赞扬的永远是演技。可是,现在人们竟然因为一部烂作里的人物,一边脑补一边花着大笔的金钱,看与之完全没有关系的人的演唱会,买作品里的人物的周边了!

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,这些人,有很多和追星的女性们有对抗意识。这两种事情,除了喜欢的事情不一样,难道有什么本质区别吗?人们竟然会因为喜欢的脑补的人物不一样而对立。他们做的事情明明差不多。

而且,这样的人物的数量已经大到让人觉得有点无处不在了。当然,我是小众文化的爱好者,很难摆脱潮流的影响。我也只敢在这个自留地吐槽了。假如这篇文章被转发到两个群体当中,我一定立刻被冲,被踏上一万只脚,永世不得翻身。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,那我也只能立刻认输,一边痛哭流涕一边道歉了吧。

不过,这种事情比较难发生,而潮流总是在变化。我想,等到20年之后,音乐女人可能就没那么流行了,到时候这篇文章应该就没有这么危险了。这篇文章也只是记录一个亚文化现象。毕竟,虽然我说了这么多,可是人追逐自己的爱好又有什么错呢?尽管我崇尚理性,但是即使是我,也不能时时刻刻都保持理性。倘若我真的把这看作十恶不赦之事,未免和小时候批判小朋友们干这干那的专家们一个嘴脸了。这些人才是真正产生了危害的人吧。